本项目是济源市一项集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与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于一体的综合性工程。主要在于通过对指定河道的科学清淤疏浚,防洪隐患、水生态环境,同时将清淤产生的泥沙等固体废弃物进行高附加值加工转化,生产高品质建筑骨料及建材产品,打造“清淤治理-资源利用-绿色生产”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协同提升。
1、河道治理:减少河床、扩大行洪断面,提升河道行洪能力和输水效率,可以保护两岸护坡基础及周边居民、耕地安全。
2、资源利用:将清淤产生的泥沙资源化,变废为宝,年产1000万吨高品质机制砂石骨料及系列建材产品。
3、绿色发展:建设现代化、智能化、环保型的绿色工厂,带动区域建材产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总投资:3.5亿元人民币
分阶段实施:
· 一期:投资2.4亿元,建设主要骨料及商品混凝土生产线。
· 二期:规划投资1.1亿元,延伸产业链,生产干混砂浆、水稳材料及建筑标准件。
· 占地面积:153.89亩 (约102,593平方米),集约利用土地资源。
一期建设内容与产能:
主要产品:
· 机制砂:符合建筑用砂要求。
· 碎石骨料:5-10mm骨料、10-20mm骨料等常用规格。
· 商品混凝土:满足各类建筑工程需求。
设计产能:
· 年产建筑骨料(机制砂+碎石) 1000万吨。
· 年产商品混凝土 100万立方米。
二期规划产能(展望):
· 年产干混砂浆 120万吨。
· 年产水稳材料(稳定碎石/土) 500万吨。
· 年产建筑标准件(如预制构件等) 10万立方米。
1、资源循环,变废为宝:
项目源头直接对接河道清淤工程,解决了传统清淤泥沙处置难题,实现了固体废弃物的就地资源化、高值化利用。
2、绿色生产,环保生产:
· 湿法工艺优先:采用湿法生产线,可以抑制粉尘产生。
· 全流程封闭管控:对破碎、筛分、输送等关键设备及物料堆场实施“棚化密封”+“全覆盖”措施,很大限度减少无组织粉尘排放。
· 废水零排放:建立合理的水处理系统,对工艺废水、洗砂废水、细粉及沉淀产生的泥浆进行100%回收处理与循环利用,实现生产废水“零排放”。
· 噪声污染防治:配备的降噪设施(如隔声屏障、消声器等),可以控制厂界噪声,保护周边声环境。
· 水土保持:严格落实水土保持工程设计,防止项目建设及运营期水土流失。
3、智能生产,减少成本:
· DCS中控系统:采用分布式控制系统,实现全厂生产线的集中监控、自动化运行、优化控制和智能管理。
· 节能:通过智能化控制优化设备运行参数,减少能耗。
· 稳定:保障生产线连续稳定运行,提升产品质量一致性。
· 增效:大幅减少现场操作人员数量,可以减少人工成本和管理复杂度。
4、土地集约利用:科学规划厂区布局,可以利用153.89亩土地资源,实现土地价值的较大化。
1、生态与社会效益:
· 筑牢防洪安全屏障:可以减少河床、扩大行洪断面,提升河道行洪能力和输水效率,减轻汛期洪水对两岸护坡基础的冲刷,减少周边居民生命财产及农田耕地遭受洪水威胁的风险。
· 水生态环境:通过清淤治理,河道水质和水生态健康状况。
· 规范资源开发秩序:实现济源市砂石资源的规模化、规范化、有序化开发,遏制非法采砂,保护河道生态环境。
· 创造就业机会:项目运营可直接为当地及周边居民提就业岗位,民生。
2、区域经济效益:
· 填补高品质建材需求缺口:形成规模化、稳定的高品质砂石骨料及商品混凝土供应能力,满足济源市及周边地区日益增长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项目用料需求。
· 带动产业转型升级:作为性项目,对引导济源市乃至区域内建材产业企业规范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具有很好的和推动作用,加速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
· 推动低碳高质量发展:项目本身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和循环经济模式,其产品(如机制砂替代河砂)也有助于下游建筑行业减少碳排放,有力助推地区社会经济实现绿色低碳、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
· 区域经济活力:项目投资、生产和供应链将有力拉动相关配套产业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增长。
济源市河道清淤治理及综合利用项目建成投产后,打造一个集“河道治理生态化、资源利用循环化、生产制造智能化、运营管理现代化”于一体。它将形成规模化、绿色化、智能化的建材生产运营管理模式,凭借品类丰富、品质优良、供应充足的产品线(涵盖骨料、商品混凝土及未来二期产品),不仅成为保障济源及周边区域高品质建材需求的主要基地,更将为区域建材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实现 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树立资源型城市绿色发展的新形象。